形考任务一
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是不可避免的?政治会“终结”吗?
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利组成,政府的权利,也就是政治力量;资本的权利,也就是资本的力量;社会的权利,也就是人民的力量。其中,资本和社会,在利益的分配上,需要平衡,而政治就是这个平衡的第三者,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社会会因为内耗,而不能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也就是上层建筑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其相适应,因此,政治永远不会终结,而只能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个“众人”指的是各种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比如民族、社团、政党、国家。其中的每个人除了各有各的私事,那些共同的重大的利益、诉求通常就叫政治。承担管理政治事务的领导者就是政治家及其机构。
显然“众人”和领导者结合起来,才能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力量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任何社会群体,民族、社团、政党、国家无不如此。人民,同样需要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才能真正做社会的主人。
可是政治为何又常令人厌恶,乃至不少人希望终结它呢?
那是因为历史上国家管理者常常借用政治力量,实现其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政治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净另外一段时期,极左路线下的政治运动伤害了不少人,政治成了贬义词。
如今,我们彻底否定极左路犀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成了13亿人共同的政治目标。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得到体现,人民政治的强大力量正在影响全世界。
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受理众人之事。
这个“众人”指的是各种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比如民族、社团、政党、国家。其中的每个人除了各有各的私事,那些共同的重大的利益、诉求通常就叫政治。承担管理政治事务的领导者就是政治家及其机构。
显然“众人”和领导者结合起来,才能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力量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任何社会群体,民族、社团、政党、国家无不如此。人民,同样需要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才能真正做社会的主人。
可是政治为何又常令人厌恶,乃至不少人希望终结它呢?
那是因为历史上国家管理者常常借用政治力量,实现其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政治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净另外一段时期,极左路线下的政治运动伤害了不少人,政治成了贬义词。
如今,我们彻底否定极左路犀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成了13亿人共同的政治目标。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得到体现,人民政治的强大力量正在影响全世界。
形考任务三
《论语》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