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树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联系电话:15283161253

技术支持: 优河马

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作业(四)
2021-08-10 15:14:09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4                            

                               (第4章)                                          

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四章的内容。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_主题网  和  课程论_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2.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  自由   、    作业   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日常生活练习    感官训练  、   肌肉训练  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是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

  3.直接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_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的理论基础上的。

  4.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_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  、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     B    )。

  A.主动学习      B.发展-互动       C.小步递进      D. 主题网

  2.“ECCE”词汇的出现说明了(     A     )的趋势。

  A.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B.反偏见课程的出现 

  C.课程全纳化                   D.课程多元文化化

  3.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    AC    )。

  A.儿童行为的训练者             B.儿童学习的共同建构者  

  C.儿童主动活动的鼓励者       D.儿童行为的强化者

  4.方案教学法最早是由(   B      )提出的。

  A.韦卡特       B.克伯屈      C.杜威       D.皮亚杰

  5.下列关于方案教学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BCD       )

  A.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有固定的计划和程式。

  B.在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始终处于多种形式的积极互动中。

  C.家长的参与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方案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D.方案教学强调孩子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为课程

张雪门是这样解释行为课程的:“生活即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行为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儿童发展;课程内容直接来源自儿童直接的活动,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课程形式主要为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

 

 

 

 

 

 

  2.五指活动课程

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3.课程的全纳化

即课程服务于所有的儿童,包括一般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是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创造出一个所有儿童和成人都能够学习并体会自己价值的全纳社会,使所有儿童确信自己会获得成功。

  

 

 

 

 

 

  4.DI直接教学模式

是恩格尔门和贝克为5到8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学业上的成就,并由此增强自信心自尊心。构成该模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是:①行为主义理论;②对课堂资源运用的逻辑分析;③对概念和任务的逻辑分析。它的核心内容是读、写、算,主要方法为小组教学和儿童个别练习相结合。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简述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教师的作用。

   答: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 

2、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2、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3、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4、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2.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方案教学主题选择遵循的原则有:

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

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3.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答:1、目标:强调运算要素,主要以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作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到该方案的第三阶段,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增加了"主动学习";②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从排序中分离出来;③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2、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信念和皮亚杰论述的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3、方法: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

4、评价:海伊斯科普课程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作为典型的教育方案,他唯一的花费在于为儿童设置学习环境,对教师而言,虽然课程的实施最初很难,但一经掌握,教师则会很轻松。其依据发展理论和早期儿童教育实践,是一种一直能高质量服务于儿童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方案。

海伊斯科普课程在经济投资方面所产生的效益高于其他社会性项目的投资;同时,海伊斯科普课程对人的未来生活的影响方面与其它课程相比较,有明显的长处。

 

   

 

 

 

  4.如何评价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梭利课程模式迄今为止仍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说明该课程模式有其吸引人之处,例如,梭利课程模式强调了个别化的学习,特别是梭利设计的教具使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梭利课程模式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能使儿童身心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结合实际,谈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特征

方案活动时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儿童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形式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类方案活动可以起始于儿童,也可以由教师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发起。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j 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k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l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2、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3、结合实际讨论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瑞吉欧的启示。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的是解决我国幼儿园课程在计划和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一个区域或一个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是解决这个地区或这所幼儿园的课程在计划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引进瑞吉欧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思考,并用以解决问题。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主要运作行使——方案活动,以师幼共同的兴趣和所关心的问题为背景,生成各种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习该教育体系如何视觉和图片的表现形式,让儿童通过观察获取绘画经验,通过想象或创造去提升绘画的愿望和能力,让教师去解决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从而与儿童更好的沟通。

如何让儿童在自己所处的各种关系中学习,即让儿童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及在与同伴的合作和交往过程中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儿童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业已建立的紧密关系中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如何运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去研究儿童及其工作,去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而增进儿童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家长和其他人员的积极参与。

 

  

 

 

      

  2.试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答: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

1)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先效法日本,后仿效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

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2)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50年代的我国刚摆脱多年来战争的困扰,百业待兴,在教育方面需要有新的正常秩序,这种注重结果,容易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迎合了当时的需要。

3)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80年代开始,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 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除了综合教育课程以外,还有活动教育课程、发展性课程、游戏课程、情感课程,等等,各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2)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3)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4)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5)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热门题目

专业推荐

该网站由优河马创建
该网站由优河马创建 立即创建